2014年2月25日 星期二

2014年2月電子報

編輯弁言
    開學了!春天的氣息悄悄踏著輕輕露草漫步在校園中,除了鳥叫蟲鳴,學生朝氣的歡笑聲開啟了新學期的布幕,大聲呼喚一聲:「開學囉!!!」學科中心開始了103年度工作計畫執行,本年電子報的內容除了慣例的工作紀事、藝文連結與訊息提供、兩廳院好文線上閱讀外,專文將由本中心的種子教師分享教育現場的經驗與互相交流教學思維。本月專文是由國立台東女中楊鳳崗老師以視覺與生活感言活絡在教育上的經驗分享-手機是幫手或是殺手?
本月紀事
  2/07 藝術生活學科103年度研發教材-生活樂器劇場教案執行教學資訊暨教材研發諮詢會議
會議主要透過研發小組與種子教師針對生活樂器劇場教案執行前說明與共同檢討相關內容。並解說翻模前注意事項與實務器皿翻模步驟。


■2/14 藝術生活學科103年度研發小組期初工作會議
會議討論103年工作計畫中教案研發說明和執行說明,103年教案研發採簡案方式進行,以有效教學、多元評量、差異化教學為開發方向,成果採拍攝教學影片呈現。

  2/17 藝術生活學科103年度種子教師工作會議
本次會議說明103年度藝術生活學科種子教師培訓計畫與教學資料研相關進行內容。會中並提及學科中心宜每年發給種子教師、研發老師感謝狀。

  2/17 藝術生活學科103年度種子教師攝影工作坊研習
本次會議進階檢討參與工作坊的種子教師們目前所進行的拍攝作品修正,透過專家沈昭良老師的引導協助讓影像構圖有清晰的概念,與可以嘗試的進行方向。

■視覺與生活感言手機是幫手或是殺手?
文字/楊鳳崗
前言:
    如果你是一位善用智慧型手機者你可以快速瀏覽一下此文章、一笑置之。如果你和我一樣剛和手機做朋友時、歡迎您與我一起分享。若你準備換智慧型手機就思考一下、如何善待它、別過於依賴它、迷戀它。對一個教書超過30年的大嬸級美術老師、其實也是從恐懼電腦到用注音法練一指功開始:逐步學會文書、影像處理、收發電子信、批閱電子公文、使用便捷軟體、上網購物、進入雲端世界、建立臉書等等。所以蒙藝術生活中心邀稿、就野人獻曝道出我的小小心得。
    國外學者Daniel H.pink(2005) (A whole new mind)書中提到新的經濟時代中,具有能設計、說故事、整合、關懷、會玩樂與重意義這六種能力的人才、即將脫穎而出。進一步指出所有產業將成為藝術創意產業、而設計的美感是當前最重要的能力。即使你具有這樣的認知與慨念
    想付諸行動時:譬如精心準備教學檔案、教具、分組討論時、卻發現學生不是睡覺、聊天就是滑手機。你該怎麼辦?生氣、難過、罵人、暗泣。我也曾經走過這樣的一段心路歷程。現在學會上課第一天先讚美學生拜他們為師、一起學習使用手機能力、共同快樂學習進入資訊融入課程的世界。曾經我的二個臉書都忘了密碼、她們教我重新設定,教我申請line分享照片與貼圖、成立班級臉書討論作業與進度、下載讓自己拍照更美的軟體、學自拍掌鏡的美麗必殺伎、連結學姐歌唱比賽的影片等等。所以老師的功能性會比coogle更強大嗎?因此學校近日辦理的運用coogle資訊的研習、媒體影像處理的課程、我都報名參加因為學會建立自己的教學網頁與資源平台似乎是翻轉式教育的趨勢中教師必備的能力呀!
    現代的教學工具是電子白板與滑鼠、教材設計多媒體展現、教學評量多元化、學生特質多元性,如果我們不改變又不改進、拒絕資訊融入生活、教學的痛苦指數一定升高!所以建議各位夥伴們先試著當個會說故事、會運用資訊玩樂、購物、旅遊、建立臉書。學會讓3D產品成為你的生活小幫手吧!勿無視它們的存在價值。因為你的孩子與學生世最主要的消費者。正因有此覺悟去年終於換了智慧型手機、就在帶學生參訪日本高中校時、看到它發揮了隨拍隨上網傳送至台灣學校網頁的分享功能。以及自己做圖像紀錄、國內家人聯繫的管道、即時儲存重要文件資料、收發電子信箱等的便利性。但也觀察到日本雖是手機、相機設計領導國之一、但在捷運車上看書族多於手機族、wifi不如台灣普遍等社會現象。運用手機或相機作為課程主題表現時、觀察能力的培養是視覺藝術的第一步。需特別提醒學生眼睛才是主角。相機或手機是轉換成協助自己紀錄與表現的配角。個人發現在美術課程中將手機轉換成視覺藝術主題課程時、學生的參與感、雙向溝通能力、成品展現能力大為提升。從周遭生活擷取圖像輸入資料、創作主題延展、結合戶外教學課程與校內資訊課程、規劃圖像輸出校外產業結合。不論個人創意作品或小組成果分享皆能從中獲得成就感。
    另外受邀到大陸無錫女中講課時遇到隨身碟的資料檔案打不開、要聯結臉書的資料才知大陸臉書是被封鎖的。返回台灣時手機未裝防毒軟體、被駭客入侵。手機所有照片資料全中毒被迫刪除。與中華電信聯繫及請教電腦專家才化險為夷。領悟相關的資訊安全知識與個資維護的法令更需與時俱增。若因一時的無知而觸法或人財二失皆是師生要警惕的。此外上網交友與購物之各類風險亦要時時與學生相互提醒。智慧型的手機是個人生活美感、品味的表徵?還是生活必需品?身體的器官?這也是我與學生討論的價值觀與生活觀的課題之一。所以與其禁止學生玩手機不如利用視覺藝術課程設計引學生善用手機.或許htc會有一天會打敗小米機、iphonesansung也說不一定。
歡迎自我評量下列問題:
一、手機與您的關係?1.朋友2.家人.3.愛人4.配偶.5.以上皆是。
二、您的手機故障或遺失或中毒或被偷時、您會有何情緒反應?
    1.緊張2.焦慮3.恐慌4.失落5.以上皆是。
三、您的手機淘汰率1.三個月2.半年3.一年4.二年5.合約制。
四、選用手機時您考慮的重點?1.價錢2.品牌3.功能4.美感與品味5.以上皆是。
五、您有手機中毒或被詐騙的經驗嗎?1.2.沒有3.不想說。
六、與人示好或道歉時、會用下列何種方式傳達嗎?(沒有者可以跳答)1.語言 2.文字3. 音樂4.圖像5.以上皆是。
七、趕車時是否因滑手機?1.搭錯車2.追車跑3.坐錯車4.跌倒5.以上皆有。
八、你參加會議、研習時會帶及滑手機嗎?1.2.不會3.視情況.
九、你知道如何封鎖不想接觸的人嗎?1.知道2.不知道3.不需要4.馬上學。
十、來電顯示知道要如何判讀與選擇?1.知道2.不知道3.不需要4.馬上問。
十一、你會與自己訂定手機使用公約嗎?1.2.不會3.不需要。
十二、凌晨或半夜時手機有訊息來1.不會接2.馬上接3.視狀況4.關機養眠。
十三、手機會帶來個人何種傷害?請自述
十四、手機與你生活息息相關的事項?請自列
結論:
    經誠實作答後、13.14二題的問答題自述越多表示手機與您的關係已屬生活必備器官列為殺手級。若要印證準確率之比例:建議主動與手機隔離設計耐力指數、情感依賴、健康耗損等自我評量表。

手機上網基本常識宣達。

你拍我拍隨手拍?小心狗仔就在你身邊。
兩廳院藝文線上分享
文字 廖俊逞
法國劇作家馬里伏(Marivaux)的《爭執》Disputes和英國劇作家莎拉.肯恩(Sarah Kane)的《渴求》Crave,一個是十八世紀的古典劇作,一個是廿世紀末的當代新文本;前者以法式宮廷語言寫成,對白巧妙譏諷,後者則如同一首多聲部的長詩,風格強烈。法國導演法蘭克.迪麥可(Franck Dimech)在新作《愛情剖面》中,將這兩個完全不同形式、文體,橫跨兩種時空的文本,並置對照,透過同一舞台空間、同一組演員的輪番演繹,探究愛情最終的失落,解剖慾望的殘酷本質。

劇作家對於年輕人的臨床診斷

《爭執》描述四個青少年自小被分別隔絕於孤立的莊園內,以為這世界上只有自己和負責教養的管家,從未見過第四人,甚至不知道自己的長相。初探世事的兩男兩女,因刻意的安排而彼此相遇,在不知情的情況下,成為皇室的愛情活體實驗。法蘭克表示,馬里伏的劇本揭露了人陷入愛情的不同狀態,特別是劇中人都是初次從愛情關係中接觸世界、認識自我與他人。他參照羅蘭.巴特《戀人絮語》的說法,愛情可以分成三個過程,從一開始的狂喜,到了然於心的清澈,最終伴隨而來的是失落、痛苦。

劇作家透過大量鏡子、肖像的隱喻,呈現渴望與被渴望的鏡像關係,輕快幽默的喜劇基調下,隱藏的卻是愛情的專制與暴力。法蘭克說:「人在愛情裡面都很像希臘神話的尤納西斯,就是自戀狂。欲望一個對象,想跟對方在一起,就會不斷投射自己理想的形象,想要把他變成我們嚮往的那個人。這是一種殖民,同化他人的心態,比占有更強烈。」

《渴求》徹底支解了敘事邏輯,沒有任何舞台指示,摒除一切角色和時空背景的線索,人物與台詞就像樂器和音符,以更直接、更赤裸的方式,將自我的內在衝突訴諸於戲劇本文之中,述說著愛之不可得的抑鬱與苦難。文字結構音樂性極強,四個角色時而交談,時而自白,或是記憶,或是思想,或是夢,交疊的詞語紛雜零散地暗示了創傷和悲痛。

文字 周伶芝
相隔近十年,喬瑟夫.納許帶著德國劇作家畢希納的《伍采克》再度來台,維持他一貫的憂鬱氣息,為《伍采克》下了一個副標「暈眩的粗胚」,具體而微地為觀者建構了一個「迂迴無常、失衡的世界」。因為生命從未完成,世界晃動無常,創作永遠藏有未曾揭露的謎底,使他願意用一個又一個作品為生命所困的人們找出口。本刊特別越洋專訪喬瑟夫.納許,深入了解他幽微、細密且複雜的思維。即便暈眩,依然向前。
Q:這次您將帶來您的經典作品《伍采克》,這是您唯一改編自劇場文本的創作。請問為何是這齣呢?

A:因為它有一個非典型的故事,我想透過畢希納的文本,探索、實驗我對劇場的想法。因為我們使用戲劇文本卻不說對白,所以改編的方式算是十分獨特、原創;我們保留文本裡的人物、沉浸在他們的世界,傳達故事卻未使用劇作家的語言。我當時也很好奇這種方式可以如何處理我們選擇的素材。

另一方面,這是許多國家會搬演的經典文本,尤其是在匈牙利;我不禁自問,為何匈牙利的導演特別喜愛導《伍采克》。為了了解,我很確信有一天如果我要做改編戲劇文本的作品,那麼一定是《伍采克》,我要做一個我的版本。

Q:畢希納寫了四個不同版本的《伍采克》,留下沒有編號次序、未完成的手稿。請問您是如何拆解、重組,詮釋您認為最本質的部分,濃縮為一個小時的演出?

A:我們是以文本所描寫的生存狀態為基礎,這是最重要且最吸引我們的部分。我們從中汲取靈感,將生存狀態轉化為困於斗室裡的各種狀況,但人物的性格與遭遇依然不變。所以這個版本偏向身體、視覺和音樂性,可以說是自由隨興的《伍采克》變奏,但最根本的始終在那兒。

好書推薦
■  書名:《藤森照信論建築
縱橫過去、現在與未來的建築思索
建築頑童與15位日本建築大師的精彩交鋒詮釋建築史,也以作品書寫建築史的大師藤森照信的建築思想菁華

藝文連結
       故宮博物院電子報
       新舞台-節目資訊
       文建會電子報
       台北市立社教館
       國美館電子報
       中正文化中心
       北美館活動表
       文建會文創產業推動服務網
       國立歷史博物館
       華山1914創意文化園區
       藝教館-表演與展覽
       表演藝術聯盟
       台北當代藝術館
       公視-表演打天下
       松山文創園區
       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高雄駁二藝術特區

建議
    若您有任何問題與建議,歡迎利用下列方式與我們連繫,感謝!
教育部普通高級中學課程
藝術生活學科中心
電子信箱:hsnu-artcenter@hs.ntnu.edu.tw
聯絡電話:02-2707-5215 #173
傳真號碼:02-2709-8023
通訊地址:10658臺北市大安區信義路三段143號(國立臺灣師大附中)
藝術生活學科臉書粉絲團:https://www.facebook.com/artsandlife
備註

    本電子報所轉載之連結內容,其圖、文著作權均屬原作者所有,若有侵權,敬請來信告知,學科中心將立即處理!